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自然派 > 黄帝内经 > 正文内容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概念

闲小豆陈老师7年前 (2018-05-02)

阴阳五行本身是属于古代哲学的一个内容,作为工具引入到中医学中,一方面作为中医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一方面又和中医学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了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162篇中每篇都有阴阳五行的思想。

从阴阳应象篇来谈,阴阳就是阴阳,就不用解释了。“应象”是说阴阳和宇宙、天地万物之象相通、相应,所有的事物都有个象,而这个象都和阴阳相通相应,用阴阳可以解释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阴阳应象”就是讲阴阳与天地万物之象相通相应的问题。

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的规律,天地之间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阴阳,是万物的纲领,是统领万物的,世间的一切变化也是出于阴阳的。阴阳也是万物生长消亡的本源所在。不管变化是多么的神秘莫测,包括已经被人类认知清楚的领域和还没有认知清楚的领域,它们都是出自阴阳。


生病了要从根本着手,要治本,而这个本就是阴阳以及阴阳变化的规律,这里的治病就包括诊断,治疗,防治,这个本就是阴阳及其变化的规律。天是阳积而成、地是阴积而成。从性质是讲呢,阴的特点是静,阳的特点是躁、躁动、兴奋。


阳主生发,而阴主壮大,阳主肃杀、收敛,阴主潜藏。这样来看生和长都属阳,但相对而言,阴阳之中还有阴阳,所以生又是阳,长又是阴。杀藏本身都属阴,但阴阳中还有阴阳,所以相对而言,杀属阳、藏属阴。阳的特点是动,是主气化的,阳可以化为气,因为阳性热;阴性寒,性凝敛、静,所以阴可以凝聚而成形。动则化为气,静则凝为形。

寒属于阴,热属于阳,阴阳可以转化,阴发展到极致它可以转化为阳,物极必反。阴极时可以生热,化生为阳。同样,阳极时可生寒而转化为阴。比如说一年春夏秋冬温度的变化也遵循这个规律。寒的性质有凝滞、收敛,所以生浊。热气生清就是前面谈到的阳化气。


对于人体而言,清气是应该在上,浊阴在下。如果清气在下,就会水谷合起来不消化而出现腹泻。从病理的角度来说,是指脾气虚。脾土属阴,脾气以升为健康状态,如果脾阳不升而是下陷,那就是脾气虚,所以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

胃中之气 相对脾的清气来说叫做浊气,胃气是以正常下降为健康状态,如果胃气不降,就会出现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也就是说实际中诊断脾虚腹泻的话,那是因为中气虚陷,应该补气,升清气就行,治疗时就应该降胃。这类就是阴阳逆乱导致疾病出现。

天是清阳之气,地是浊阴之气成型。天为阳、是主上升,但阳中还有降。地是浊阴、是主下降,但是降中得有升。天之所以有降,是因为有地阴的吸引。地之所以有升,是因为天阳的吸引。没有地气上升为云,天气就不会下降为雨。同样,云虽是地气上升而成,但云是出自天气,没有天阳的气化,地气就不会上升为云。

阴阳是相互联系的,有阴的吸纳,天气才能下降。有阳的气化,地气才能上升。所以说主升当中它必须有降,没有降一直往上那不就会阴阳分离么。升当中有降、降当中有升,阴阳相合,才有云雨,有云雨才能化生万物。

我们联系到人体中来看,清阳之气要往上走七窍,这个包括肺气、鼻涕、眼泪、唾液、津液等。而浊阴也就是大小便要走下两窍。从营卫角度来看,清阳之气发腠理,是卫气,卫气相对营气来说,卫属阳、营属阴。营气运行在体内,走五脏。从气血的角度来理解,清阳之气属阳、发散在腠理。血为阴,运行在体内血管。“清阳”指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水谷精微之气充实四肢。与之对应的浊阴就是水谷糟粕,包括肠道、膀胱中的。

阴阳贯穿内经全书,黄帝内经中把阴阳和升、降、云、雨、杀、藏、动、静、五脏、六腑、四肢、腠理、九窍等联系起来,从这些角度去深入理解阴阳的概念,以及阴阳的应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