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小豆陈老师谈黄帝内经【阳气和阴精的相互转化】
(十)阳气和阴精的相互转化
OK
继续我们黄帝内经讲解。
上次讲到哪里大家知道吗?
还有谁记得的?
没记错的话,上次讲的这段原文的前半部分。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sì)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大家再看看这段文字。
上次我们说完了这句。
上次我们说完了“味伤形,气伤精”。这句。
今天继续下面的。
下一句,
“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精化为气”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阴精不断的转化为阳气。
阳气是可以不断散失的,那么得有来源啊。
那么在来源在哪里呢?
就是阴精的转化。
精化为气,气又可以伤于味。
因为五味过多了损伤人体之气。
所以这段开始的时候就说了,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后面就是说的转化。
然后呢,说起来大家可能觉得比较绕,理解起来有点费事。
但是,大家至少要明白这样一点。
也就是阴阳、形气、精气是要互相转化的。这是基本的观点。
继续说下一句。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属阴,所以走下。
比如苦寒类的药物有泻下的作用。
气属阳,所以向上。
比如温热性质的药物有向上升散的作用。
关于上窍和下窍,之前谈了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这里不再重复了。
继续下一句。,
先说明一下。后面这部分。
属于最基本的理论了。大家最好背下来。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也就是这段。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味本来是属阴的,那么味厚的呢,自然就是阴中之阴了。
味薄的,味轻的,就是阴中之阳。
气是属阳的,如果气厚,气重,那就是阳中之阳。
气薄的就是阳中之阴。
阳中之阴。
下一句“味厚则泄,薄则通”。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味厚的就有泻的作用。
比如大黄,味寒,就有下泻的作用。
味薄的,比如茯苓之类,就有通的作用,比如通便,利小便,也是往下,只是味薄。没那么猛烈。
下一句,“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气薄,气味轻的,属于阳中之阴。就有发散的作用。
气味厚的就是阳中之阳,就可以使人发热了。比如附子肉桂之类。
关于内经部分今天就讲这两句吧,
多了大家也消化不了。
大家有什么问题随意提一下。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