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的起源、五行生克
今晚的内容是和前面的也有相关性,继续认识人体系统,今晚谈中医的基础之一,五行,五行生克。
前面咱们谈了人体系统整体,从结构的角度谈了人体是啥样的,同时也谈了五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面咱们谈关于五行,这个是中医使用的一个基本方法。
有必要详细的给大家讲一下。
理解五行是怎么回事,人家五行用在中医之后是怎么回事,这对于整体的把握和理解人体,搞懂中医,很重要。
首先要说明,五行学说这个不是由中医创立的。
中医也是借用古代哲学上的五行的这种认识和描述规律的方法来描述人体规律。
所以,开始咱们就有不必要先把这个五行的概念给捋清楚。
在哲学上来说,五行是由古代五方说和五材说发展形成的。
在殷商时代的时候,人们把商朝所在的领域叫做中商。
其余的四个方向分别叫做东土,南土,西土,北土。
这样就把空间划分为了五个方向,也就产生了五方的观念的。
关于五材的描述,《国语》里是这样描述的“金木水火土,杂以成百物”。
左传里是这样描述的“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方和五材,其实都是人类最开始认识自然,描述自然规律的过程形成的认知。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五行。
当然, 五行是基于实践经验,基于物质,然后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来描述规律的。
经过咱们的先辈们深入的探索,进一步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渐的在哲学上,五行学说才完整形成的,这个时候大约是战国时期。
人体是自然成员之一,有自然规律,古代医家开始就使用五行到医学里来认识人体了。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下。
在哲学上来说,五行是指自然中人们日常生活里熟悉的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哲学上的五行学说是指的利用五行生克这个特性来解释世界万物起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医里的五行,和这个是有区别的,大家一定要注意。
同样的五行,被用到中医里,就形成了中医特有的,是不能简单的把中医里的五行和儒家的五行学说看成一样的。
中医学的五行,属于医学方法之一,是中医归纳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特性,以及功能特点的。
还有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理病理的相互影响。
是作为中医辨证,防病治病规律的方法论。
关于五行的具体内容,其实去年咱们谈黄帝内经的时候,每一方都花了一天的时间来细谈。这里再把内容简单说一下。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是的啦,都挨个细谈过,这里不展开了,大家想看的可以空了去网站翻开。
这块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呢?
下面咱们再继续谈谈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
人体五行系统中和哲学系统中五行是存在同样的规律的,因为都是在描述自然规律,人体也遵从这个自然规律。
五行相生的是: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和人体是这样对应的:
筋——木;
血——火;
肉——土;
皮毛——金;
髓——水;
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肾——水;
所以,筋生心,血生脾,肉生肺,皮毛生肾,髓生肝。
下面说相克。
相克分别是: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在黄帝内经里是这样说的:“肝其畏清,心其畏寒,脾其畏风,肺其畏热,肾其畏湿。”
肝属木,清属金,肝其畏清,也就是金克木。
后面依次类推。
总的来说,五行生克,有生则代表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有克,则代表要维持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谁也不能任性随意来,要维持在动态平衡的范围之内。
有生有克,才有自然万物的生存和毁灭,自然界才会平衡。
于人体而言,才会维持人体五脏功能的协调有序的进行。维持生命体健康正常的运转。
好了,今晚咱们就简单谈这些,大家有什么疑问随意提一下。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